source:www.itdream.com.cn
首届中国(无锡)“太湖奖”工业设计大赛已于5月27日落下帷幕,涌现了许多优秀设计,其中大赛创意组以“互·生”概念为主题,强调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反思科技、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张晟乔和林骥设计的“启明星盲人阅读器”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创意组一等奖之一,今天让他们为我们分享一下“启明星盲人阅读器”的设计。
视觉中国:对于本次大赛的“无限分享”主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这个主题在你们的作品上有哪些体现?
张晟乔:我们理解的“无限分享”就是便携、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启明星盲人阅读器”的设计初衷就是让盲人“阅读”书籍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就像我们普通人的MP3,坐车能用,走路能用。这种阅读器既可以将书本文字转变成盲文浮点,方便盲人通过手指的触觉来了解内容,又可以把文字转变成音频,让盲人可以用耳朵“阅读”。此外,“启明星”还能够同时储存整本书的内容,减轻携带重量。
视觉中国:国内设计比赛中关于盲人阅读的作品比较多,你们是怎么想到“启明星”这个概念的?它和其他设计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张晟乔:首先,我们觉得关注弱势群体是设计的一个大趋势。和谐社会提倡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多为需要帮助的人设计,而不是仅仅为上层阶级设计。我们的社会需要有良心的设计师,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实现真正的价值。而至于关于设计盲人阅读器的想法,我们很早就有了。这恰巧符合大赛的主题,又和我们的设计初衷很吻合,所以我们就着手做了这个设计。
在我看来,“启明星盲人阅读器”最大的突破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让视觉的对象转变为触觉和听觉。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盲人的设计,包括一些韩国的作品,视角都过大。而我们的切入点较小,作品也力求便携。
视觉中国:从作品的角度上看,“启明星盲人阅读器”可扫描的区域似乎比较有限,它如何保证盲人在使用时,譬如阅读英文书籍的时候,不会发生由于单词的缺失而无法完整阅读的问题?
张晟乔: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书本文字的间距,力求让使用者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完整地获取文字信息。并且,使用者可以预先将书本的内容扫描存储进“启明星”,这样便避免了无法完整阅读的问题了。同时,我们在设计调研时发现,盲人的阅读具有很严重的滞后性,他们看不到最新的报纸、无法获取最新的讯息。我们设想的阅读对象并不仅仅是书,一般平面的报纸杂志也可以阅读。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盲人获取信息的速度。
视觉中国:在团队合作中,你们遇到过哪些棘手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林骥:团队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模型的制作上。我们对作品的要求比较高,而工厂技术又很有限,在这方面我们经过了反复的磨合。最终我们也还是力求把设计的理念通过模型和视频用最直观的方式演绎出来。
张晟乔: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体验“启明星”的使用,我们模型的开关、接口、按键都是按设计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
视觉中国:两位是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可以简单介绍下你们学院在设计教育上的特色吗?
林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学生的对外交流上非常支持。比如为了邀请国际设计大师来办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到大师的设计里,学校就特地修建了一座大师楼,让我们真正接触到最领先的设计理念。
source:www.itdream.com.cn